弗洛伊德惹的祸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即使是最完美的父母,其孩子也有数不清的创伤。”因为这句话引发了一位妈妈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文章《请原谅妈妈的无心之过》情真意挚,发人深省、同时对于广大家长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视角。 在博文中,这位妈妈回忆了养育女儿的点点滴滴,反思自己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妈妈童年生活的不和谐经历,加之幼儿教育专业和心理咨询师学习的思考,立下了为孩子童年乃至一生幸福成长负责的补偿夙愿,妈妈在文中写道“知道有了你之后,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你最幸福最快乐的童年时光,我要让你长大后,一想起家庭,一想起家人,心里就涌起一股暖流,嘴角就会上扬!”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倾其所学,尽其所力,给以孩子更多的尊重、选择、锻炼、启发和激励……可以这样说,这位妈妈的所言所行无不透露着教育学的科学与智慧,心理学的呵护与欣赏,而女儿也在一天天享受着妈妈精心塑造的“快乐童年时光”。用一句时令话来评价,这位妈妈就是当下“最美丽的妈妈”。在文章的评论中,不少博友也为其教育的付出而感动并由衷赞赏。可以想象得出,妈妈的付出是辛苦的、快乐的,也是令人自豪和欣慰的。
然而,成长和生活一如大海行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中这样记录着:“妈妈一直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但是随着你的长大,我们的冲突好像一点也不比别人少,甚至更激烈,妈妈为此有过很多个难眠之夜!我最难过的是,有时候觉得你不像是我的孩子,不像是我自己一手辛苦养大的孩子!而你,也一定受到了很多伤害!”
相信,这样的伤害,也应是当前无数家庭教育的缩影。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发达城市,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学校教育的干涉影响越大,对孩子的心理伤害也越深。旬子曾说过,为人父母者,不患不慈,而患知爱不知教也。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专业的心理助人者,以下几点是要注意的:
心理学是把双刃剑,谨防“理论源伤害” 心理学自从西方诞生100多年来,不断完善、发展和进步。心理咨询师也成了国内最热门的行业之一。现如今,各种流派,各类疗法,本土的、泊来的,可以说百花齐放,竞相斗艳,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兴盛,无法证其伪也无法证其真地存在并发展着。很多心理问题是文化造成的,已经成为心理学家们的共识。心理学的发展伴随着与国内主流文化的融合,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悄然地作用着。 心理学是把双刃剑,应谨防其“理论源伤害”。什么叫理论源伤害?举个例子说,有人没接触过心理学理论,凭借着父辈的沿袭的经验的方式养育孩子,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也没感觉什么不好,一切都在自然发生着。有的人接触了心理学这理论那效应,这流派那疗法,就一发不可收拾,困惑来了,懊悔来了,抱怨也来了。问题和焦虑被数倍的放大,他们恍然知道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知道这伤害可能又来自父母,来自童年的创伤。于是在心中建构了这样一个因果关系论:如果父母不是这样对我,我就不会受伤;如果不是因为我曾受伤,就不会伤及孩子。突然间,就像找到申诉的救命稻草一样,不断地归因,不断地指责和抱怨――如果不是那样该多好,如果早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弥补多大的伤害……就这样,现象问题化,问题焦灼化,深陷其中,不可自拨,对心理学理论深信不疑,对自己的家人爱恨交加。很多人,一旦走进去,就未曾走出来,多么可怕和悲哀。所以,心理学家们呼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心理咨询,也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从事心理咨询的行业,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心理咨询业从认证培训、上岗执业,再到后续督导无规无序的混乱状态下。如果学心理学既不能自助又不能助人,还是原始自然一些为好。主流的未必是好,非主流也未必不好。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学自然从属于科学。科学和真理是有分别的,科学是验证发现真理的通路。既然是科学就允许它不完善,就允许它进步和发展,就要存留借鉴和批判,就要接纳它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理论是既定的,人是灵动的。总之,活学活用,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谨防“理论源伤害”。
追求完美,是人生的死敌
正如真正健康的人只存在于健康理论中一样,世界上没有真正健康的人。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完美无缺的教育也是不存在的。人生,是一门艺术,教育更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错误,正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有些家长感觉自己的人生不够完美,就精心地规划设计孩子的人生,希望自己完美的人生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其实,孩子一直都没有机会做自己,是在为家长而活,为家长的完美而存在。家长的焦虑就在于怕孩子犯错误,家长所有的的努力几乎都是在避免孩子犯错误。大多数家长表面不认同,骨子里却是希望孩子一好百好,优中更优。心理学有一个“挫折理论”,即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在这里也分享一下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内在都有追求圆满的意象,但真正的圆满不是超越,而是接纳!”上文中的妈妈这样表达自己对完美的看法:“系统一点地学了心理学后,妈妈明白我对你的许多情绪其实是我自己早年的创伤没有得到处理的缘故,我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不愿意接受你平庸的一面。”这位妈妈是否还在固着问题归因暂且不说,现实中的真实告诉我们,如果你不能接纳孩子,那说明你对自己不够接纳;如果你能接纳自己,就会发现不完美的人生里处处是完美的安排――所有的问题都是资源,所有的错误都是宝藏,所有的魔鬼都是化了妆的天使,只是我们没有看透而已。
让孩子原谅自己,实则不愿放手,想进一步得到控制 这位妈妈在文章最后说“希望你能早点理解妈妈的苦心,并且原谅妈妈曾经的、今后可能也很难完全避免的无心之过!”是的,这位妈妈是用心地说出这番话的。但是,无心之过实为过,并非无心不是错。既然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和宝藏,作为家长和孩子都要满怀喜悦坦然接受。 仔细揣摩这句话,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大多数家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又要让孩子原谅自己。“妈妈的苦心”是什么?是妈妈为孩子完美人生的规划和付出,是打着爱的幌子对孩子百分之百的好,是“你永远不要做自己”的刻板加固。为什么让孩子“理解妈妈的苦心”,就是因为妈妈潜意识还是认为自己做的对,是为了孩子好!事实上,是谁的需要? 当父母请求孩子原谅时,实际上谁的内心更有优越感?孩子的内心是什么感觉?孩子会认为,父母是爱自己所以才这样做的,你看父母为我付出这样多,一把屎一把尿容易吗?即使有过错也是应该原谅的,这样孩子就自然承接背负了父母的内疚,孩子这样的内疚和感恩,使父母的内心得到平衡,地位优越于孩子之上,进一步实施对孩子的软控制,舒缓和平衡内在的不安与恐慌,实则又给孩子套上了一层精神枷锁。这叫放手吗?家长松手,孩子也飞不掉的。不信,你“真诚地”道歉并让孩子原谅你试试?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感恩教育屡试不爽的原因,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吗?是对孩子进一步的操控,并借以感恩的名义!
我们的文化较多关注父母为孩子奉献多少,却从不提起父母从子女身上的诸多获益。首先,是关系获益,不少父母无意识地通过孩子实现权力欲、控制欲、自我中心,然后是心理获益,牺牲孩子以满足道德需求,从孩子身上寻求价值感,或逼迫孩子实现自己早年的未竟事业。实际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障碍,都隐含着一种关系补偿,补偿幼年时被父母欠缺的东西。家庭在保护孩子的同时,又成为最伤人的地方。 倘若弗洛伊德地下有知,因为“即使是最完美的父母,其孩子也有数不清的创伤”这话惹的祸,他会说什么?我想,和我写此文的目的一样,对不起,无心之过! (责任编辑:admin) |
转载请标明出处:天津市睿津梁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公司网址:www.ruijinliang.com 关键词:天津心理咨询、天津企业EAP心理服务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